郭嘉是三国时期一位很有谋略的人,他于公元207年因病死于曹魏征伐乌桓的途中,而也就是同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主人公诸葛亮选择出山。在此之前,诸葛亮虽以管仲乐毅自比,但是即使是在当时有能力站在最高点的领袖,且与他有亲缘关系的刘表,都没有得到诸葛亮的一丝一毫的帮助,于是,便有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言论传出。
当时郭嘉刚刚去世,随后那一年诸葛亮也出山了,也就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郭嘉究竟有多能耐,能阻挡诸葛亮出山?据记载,诸葛亮和郭嘉是老乡。还有说他们两个是师兄弟,都师出鬼谷子传人水镜先生门下,水镜先生可谓是三国中最神秘的一位人物,能得他的真传,诸葛亮和郭嘉自然不简单。那现在咱们说说这两个到底谁厉害呢?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是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郭嘉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但是英年早逝,留下世人太多遗憾。如果说郭嘉之死,导致其对曹操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影响力有所降低,那么此人惊才绝艳,足以称得上鬼才这个美誉。
在郭嘉死之前,诸葛亮一直在隆中隐居,虽然当时诸侯林立,甚至自己身边都有一个大诸侯刘表,而且他跟刘表还是亲戚关系,但是诸葛亮却一直始终不仕。若是诸葛亮想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倒还好理解这种不仕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如此就可知其仍然心系天下,还是想要出仕的,但是既然要出仕,又为何一直迟迟不出呢?而最后偏偏选择的出仕时间又是在公元207郭嘉去世之后,刘备三顾茅庐,他就投奔了刘备。于是坊间就开始流传:“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公元200年,曹操率大军和袁绍抗衡时,当时曹军人少势单,信心普遍不足。结果郭嘉针对形势,一针见血地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郭嘉的分析给曹军将士打了一针强心剂,很快军大振。同样是分析局势,诸葛亮的《隆中对》虽不像郭嘉《十胜十败论》那样,一通排比,气势十足,然而却比《十胜十败论》实用太多!公元207年,48岁的刘备尚无方寸之地,只能寄居新野,看刘表脸色行事,眼看自己成了髀肉复生的松弛大叔,再也壮志难酬,此时27岁的青年英才诸葛亮横空出世,给了他《隆中对》,并辅助他一步步按照《隆中对》的方略行事。
两人都是当时名声大噪的谋略家,却因为没有在同一段时间交过手,后世也没有过多的事实可以去评断二人孰优孰劣。应该说两人各有千秋,虽时代不同,主公不同,但两人却皆做到了为人臣子所能做到的极致,能做的都做了,虽然结果没有那么理想,但终归不是人能左右的。如果非要说,就是郭嘉死于巅峰时期,所以人们都会认为如果此人继续活着会能给魏国带来更多的利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