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暨成果展示交流会召开
8月30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贵州理工学院协办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暨成果展示交流会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办,来自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嘉宾齐聚一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创新赋能,共育英才”主题交流观点、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探讨合作,共话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深化中国-东盟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资料图片)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在开幕致辞中说,国际组织是开展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中国同东盟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合作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方愿同相关国家加强政策沟通,支持学生双向流动,拓展课程项目合作,推进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促进各国协同发展和共育英才。
会议现场
泰国驻华大使馆教育科技公使衔参赞陈善意(PasuphaCHINVARASOPAK)在开幕致辞中说,泰中友谊源远流长,而教育合作是连接泰中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在泰中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泰中教育合作成果丰硕。泰国政府及高校非常重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泰国驻华大使馆将为泰中高校的国际合作、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海外实习对接提供全方位支持。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夯实国家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贵州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黄健在开幕致辞时说,我们要把握机遇,全力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宽广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会议现场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在开幕致辞时说,加快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都是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来推进的。这就要求教育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中外人文交流能力、全球胜任力、未来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处秘书长生建学先生、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詹姆斯·威廉姆斯(JamesH.Williams)先生、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一级巡视员、中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协会副理事长王庆林先生、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杨晓春先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合作司前副司长王之佳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先生分别以《聚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扎实做好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全球人才》《工程教育国际化与中国和东盟的作用》《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教育——为中国—东盟合作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养建设者》《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题,围绕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形势与政策、理论与实践作了专题报告。
会议现场
在圆桌对话环节,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运营经理吕焕天、亚太科技大学校长何振光等8位嘉宾参加,分别围绕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探讨了当今形势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教育为此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人才培养如何提质增效等问题。
在经验交流环节,纳拉斯印度教大学马拉维亚和平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教席普利杨卡尔·乌帕德亚(PriyankarUpadhyaya),江苏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学院常务副院长崔勇等5位嘉宾,结合本国本单位工作实际,分享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经验和做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香琳
编辑 张凌
二审 石云华
三审 岳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