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满峡谷,电磁漫山峦。
连日来,在雪域高原驻训的76集团军某旅将部队拉到陌生地域,组织了一场全要素检验、成体系联动、无预案导调的勤务支援行动体系化演习,检验部队在高原寒区遂行保障任务的能力。
通信站正在组织开设
“真打就得真练,真练就不怕真打。”演习部署会上,该旅旅长纪世章说到,这次演习就是要把平时脑子里、纸张上的勤务支援行动构想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紧贴实战,摔打部队
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这次演习,是该旅首次在高原寒区组织实距离信息网络构建行动。演习中,他们按照真实任务、真实身份,并结合作战需求排兵布阵。
操作员在调试装备
通信兵正在进行沟通联络
“XXX,3号、5号通信站已暴露,命令立即向XXX地域转移并恢复通联。”接到导调文书,群指挥员迅即命令两个通信站撤收转移。
转移途中,通过染毒地带、遭遇炮火袭击等情况不断,到达指定地域后,不到40分钟网络就恢复了通联。
根据导演部所出情况,装备车辆快速转移
此次演习,不设预案、不编脚本,在规定时间内构建了一张能联通话音、视频、传真的指挥传输网。导演部根据战场态势随机导调,台(站)转移、抗干扰发报、车辆受损抢修等情况迭出不穷,全面锻炼了营连指挥员精准控制部队的能力和复杂情况的处置能力。
散射装备远距离通联
演习中,各台(站)根据要求挑战装备战技性能极限,观察海拔、天气、温差、地貌和工作时间等因素对通信装备传输速率、信号强度的影响,先后采集各类数据1200余条。
突出对抗,锤炼战法
战争,就是敌对双方军事实力和指挥谋略的较量。演习既然是战争的预演,那么对抗环节必然是“重头戏”。
电子对抗群在组织勘察地形
操作员正在架设天线
午夜的昆仑戈壁万籁俱静,隐蔽在大漠中的一个个通信电台和电子对抗站星罗棋布,一场五维空间的厮杀较量正酣。
电子对抗干扰站的方舱里,操作员李青山瞪大眼睛望着频谱,手指飞快的在滚轮上来回游移,死死盯着频段内频繁跳动的短波信号……
某干扰站站长赵启超紧盯频谱,搜索“敌台”信号
“报告!5665发现等幅报信号,疑似敌台通联频点。”
“立刻干扰压制。”接到操作员的报告,站长赵启超如获至宝,果断下达命令。
立即启动瞄准式干扰,强大的电磁脉冲从车顶天线呼啸而出。
“坏了!我们中了敌人的‘空城计’了!”原来,刚才侦获的频点只是敌方的佯动台,真正的网台仍在工作。
赵启超亲自操作进行跳频信号侦察,二人死死盯着频谱,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报务员正在抗干扰发送报文
突然,一个左右闪动的信号飞快显现,这次赵启超并没有立即启动干扰。经过快速仔细的分析判断,他摸清了敌台的通联规律和信号特征后,立即采用拦阻式干扰。干扰利箭再次出鞘,而这次箭无虚发,直插敌人通联死穴。
演习中,哨兵在警戒
战场的另一端,气急败坏的电台操作员被迫改频,下一回合的交锋即将上演……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演习中,电子对抗群和无线电台群之间斗智斗勇、奇招迭出,分频控守、重点压制、地空一体等战法得到有效检验。
真打实备,“28个一”助力台(站)自行保障
通信台(站)通常都是单台派遣,近则几公里,远则数十公里,物资器材怎么携带?食宿又该如何保障?
此次演习,强军号记者走访了数十个台(站),看到各台(站)按照训练器材、军需物资和安全防卫工具都随车携带,大到单兵帐篷、电磁炉,小到强光手电、防瞌睡仪,共计28件。
导演部出情况,有人员负伤卫勤小分队迅速出动处置情况
该旅作训科科长张东东介绍,旅里前期按照“出门就能打仗”的标准,结合遂行任务的需要,按照长期储备、定期更换和出动前请领的原则,为各台(站)配齐“28个一”,按车内空间归类存放。
“有了‘28个一’做保障,一旦有任务操作员只需迅速领取枪支和3天的副食就能立即登车出发,大幅提高了出动速度……”台长樊广荣给强军号介绍,现在配备的电磁炉和高压锅,不仅使用起来快捷隐蔽,还有效破解了高原野炊饭煮不熟,官兵吃夹生饭的问题。
演习中,强军号记者看到机动途中驾驶员耳朵上都戴着防瞌睡仪;官兵演习中出现擦伤碰伤,同车人员取下急救药品箱就能迅速消毒包扎处理;参演台(站)根据人员的口味喜好,用随车配备的野炊器材,做出了炖羊肉、红烧茄子、鱼香肉丝等色香味俱全的菜品。
战士正在用电磁炉做菜
此次演习,导演部还要求各台(站)严格携带3天的用水量和副食,各台(站)合理搭配食谱、减少浪费,在连续3昼夜无后援补给的条件下完成了演训任务。
演习结束,组织复盘检讨
演习结束后,该旅立即组织复盘检讨,总结梳理出组织筹划、指挥控制和通联保障共4类25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下步补差训练提供依据。
总监制:干作余
监 制:张 永
总编辑:孙利波
本期编辑:唐 磊杨 涛
作 者:樊文斌 王天骥
来 源:本号原创
刊 期:第 849 期
投稿邮箱:西陆网盘 xlqjh
好文!必须要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