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璞:飞跃异界之金属狂神txt彩虹——宽甸永甸镇碑沟村小学教师王勇

时间:2019-11-09 04:33:32 作者:admin

制作个别足总和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 姚景林 第1621期

作者 贾玉璞

今天,鞑督巡要说的王勇,是鞑督巡家乡永甸镇碑沟村的小学老师,之所以称王勇为宽甸好人,是因为他执教三十多年,孜孜不倦,无私奉献,把全部心血投入到山村孩子身上。

王勇,男,1964年出生,1984年20岁高中毕业进入宽甸教育系统,成为一名民办代课教师,1990年调回家乡碑沟村小学任教,目的是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

永甸碑沟鞑督巡去过几次,属于长白山余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中朝边境,这里是鸭绿江下游支流,沟壑纵横,形成了很多江岔湖泊,类似浙江的千岛湖。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果树和打鱼维生,与外界的沟通必须乘船出来。

王勇老师所在的碑沟村,是个有着15个村民组的小村子,位于鸭绿江南岸的一处山沟里,四百多户人家,散落在山沟各处。住得最深最远的一户人家,走到村口,要在山路上花上近一个小时。

横挡在人们面前的一条大河,成为这个小村与外界最大的阻隔,两岸相距四五百米。而王勇和孩子们每天要去上课的碑沟小学,位于这条大河的北岸,与碑沟村隔河相望。

偏僻的地理位置,九沟十八岔,为了让江南四个村民组的孩子安全上学,王勇毅然挑起摆渡学生的重担,一边教书,一边摆渡接送学生,早晨把住在河这边的孩子送到河那边去上学;到了傍晚放学时,再划着船,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

在宽甸,教师和船夫,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职业,却在王勇身上共存了20多年。这个50多岁的东北汉子有时会自嘲地说:“我是书教得最好的船夫,也是船开得最好的老师。”

王勇说这话,也是他自身工作现状的形象体现。

(王勇摆渡送学生)

王勇从来不敢睡早,因为每天早上6点,孩子们都会准时在村头的渡口等着他,山里温度低,如果他出来晚了,孩子们就容易被冻感冒。

每年冬季结冰,江上不能行船,他为了孩子安全,王勇就拿着木棍走在前面,为学生探路。每年春季水浅,他就背着学生过河。常年的“摆渡”工作,让他的双腿落下关节炎的毛病,每逢下雨天就会钻心的疼。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落过一堂课。

有一次,他给住在学校的孩子送粮食和蔬菜,不慎掉进冰窟窿里,为了不把教案浸湿,他用一只手举着教案,另一只手在冰冷的江水中拼命挣扎。半个多小时后,他被邻居救起时,早已全身尽湿,筋疲力尽,但唯独那本教案“毫发无损”。

这些年来,在这条上学必经的江面上,究竟摆渡过多少个孩子,王勇已经记不清楚了。他只能模模糊糊地记得,最多的一年,他带过19个,最少的时候,也有六七个。

早些时候,孩子们坐的是王勇自己打制的木船;再后来,换成了烧柴油的铁皮船;枯水期的时候,王勇会领着孩子的家长们搭桥;等冬天江封上了,王勇就带着孩子们,走过冻得结结实实的冰面;而实在没有路走的时候,他就只好背起孩子们,趟过去。

特殊的地理环境,碑沟小学的学生生源越来越少。最多的时候,这个小学有150多名学生,但现在只剩下52名,人数最少的六年级,只有5名学生。

后来,每天跟着王勇上学的,只剩下了6个学生,最大的是六年级,最小的是一年级。

王勇和这些孩子之间,已经培养出了一份单纯而美好的情感。二年级的陈伟,是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有人笑话她年纪小,她就会说:“谁说我小了,我叫陈伟大!”

不过,“陈伟大”常有哭鼻子的时候。有一次夏天,王勇背着她过河,陈伟的左脚凉鞋没系紧,滑进了江里,王勇把她送到岸上,连忙回身去捞,却也没捞着。

丢了一只鞋,陈伟没法走路了,再加上心疼刚买的粉红色凉鞋,小姑娘就趴在王勇的背上,一路哭回了家。为了哄她高兴,王勇特意买了一双新凉鞋送给她。

三年级的王明娇也记得,有一年春天,河水把刚搭好的木桥淹没了,只能隐隐约约看到桥面,她不敢过桥,是王勇跳下河去,用身子挡着她,她才敢一步一步地蹭到江对岸。

六年级的尤明林,是这群孩子里最大的,王勇已经送了他六年。这个小男生正在长身体,个子已经和王勇差不多高了,每次王勇背他过河都很吃力。

“如果没有王老师,我恐怕读不到这个年级,”尤明林感激地说,“在我心里,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时间久了,压在王老师肩膀上的除了这些孩子的体重,还加上了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这群学生里,有两个特殊的孩子,他们来自一个特别贫困的家庭,11岁的姐姐王名月,上小学3年级,她患有先天性斜颈,总是歪着脖子看人,弟弟叫王名利,患有严重的兔唇,口齿不清楚,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没有能力带他们去看病。

这也成了王勇的一块心病,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找到好心人来资助这对姐弟。“我自己是穷人家出身,所以我太明白这些穷孩子了。”王勇说,“我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地走出这个穷山沟,过上正常的城里人的生活,不要再回来。”

在他的呵护下,一茬茬的山里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走出了小山村,开始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而他这个山村小学的老师,却依旧活在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日子里。

这一干便是二十多年,并且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作为碑沟村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能说会道、能写会算的王勇,很快被永甸镇当时的镇领导发现并赏识。“那位领导亲自来找我,让我去当村长,说干好了,1年至少一万块钱的收入。

碑沟村的前任村支书隋延文也曾3次找到王勇,希望他能到村委会工作——老支书想把这个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而另一个很具诱惑力的条件是,当时村干部的年收入,是王勇的10倍。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民办教师考虑了几天,却拒绝了这个人人羡慕的“肥缺”。

时隔多年之后,当回忆起这件往事,王勇露出一丝轻快的笑容。“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众口难调,天天得挨骂。我可干不了这样的活儿。”他说,“看到孩子心就软了”,“还是干老师自在,和娃娃们在一起,老开心了。

王勇的事迹后来被各大媒体发现争相报道,他也因此曾荣获“辽宁好人.身边好人”、辽宁省道德标兵、丹东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丹东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前段时间,一部反映乡村教师生活的电影——《飞跃彩虹》在沈阳公映。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宽甸永甸镇碑沟村小学教师王勇。

昨天在整理王勇这些材料时,和家乡的朋友了解王勇的现状得知,23年的接送中,王勇没出过一起事故,他已从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护送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因合乡并镇,碑沟村小学与别的学校合并了,王勇老师留守在原来的学校,看护他那曾经历经艰辛、呕心沥血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老校舍。

投稿须知诵读作品

《咱们村》记得住乡愁的文学平台——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投稿方式

《咱们村》文学原创微信平台,订阅号zanmencun(咱们村全拼),是发表原创文学的微信公众平台,题材主要是以“记得住乡愁”怀念故乡为主,赞美人间真情。欢迎全国各地作家投稿。

投稿邮箱:2434470285@qq.com

编辑部QQ:2434470285

主编果丰(北京):guofeng-777

副主编长歌行(厦门):wxid-iz85fccyeej422

《文海拾贝》栏目主编 :亚静

常务编辑、校对:宋磊 香如故

编委:姜星桓 北风 姚树森 蔡学山 姜新华 李忠华 北果 刘桂杰 宋天玉 梅妮

文学艺术指导:韩国庆(松江古道) 张仲彦(骑牛看唱) 谢立仁

刊名题字:著名书法家姚景林

稿件要求

《咱们村》的主题是“游子的家园——记得住乡愁的文学平台”,内容有怀念故乡,故乡人在他乡;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类文章及其它旅游、摄影、美食、健美、养生、时尚、时评等题材,季节性和节日的文稿优先发表。由于系统原创保护要求300字以上,所以诗歌稿件应投三首以上、单首字数应300字以上;摄影作品(不带logo水印)请配文字说明;有声作品请提供P3格式的音频,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发表作品要求个人作者像和简介300字之内。

稿件须首发原创,即未在其他任何微信平台发表过(纸媒体不限),谢绝一稿多投;在其它公号发表过的作品,主编同意刊发的请设白名单。投稿后一个月内未刊登或未收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稿件,恕不退回。

读者赞赏

申请原创并设置读者赞赏的作品,在作品发出的第10天后,收到的读者赞赏一次性100%奖励给作者;后续发生的赞赏金额,由于统计不便的原因,不再发放,做为维护平台的公益基金。

邮箱投稿之后,请加主编微信(guofeng-777)以便文章编辑后预览和领取读者赞赏。读者赞赏根据系统截图在编辑部QQ空间日志进行公示,做到公开透明,保证足额发放。

作者也可以用微信赞赏码的方式,获得读者对文章的打赏,可直接转账到您的微信零钱,且长期有效。(选用此方式的作者,投稿时请提供赞赏码。样式见下方)。

用于捐资助学或赞助作为平台活动基金、以及不设赞赏等请投稿时说明。

作者投稿后视为赞同上述关于稿酬条款,将被邀请加入作者群。

赞赏码样式

(请勿扫码 金额无法退回)

作者交流群

投稿后,加主编微信(注明投稿作者及真实姓名)经主编审核后,方可成为《咱们村》正式签约作者,邀请至“作家交流群”。

《咱们村》是一个以家乡题材为主题,面向全国发布的公益微信公号,发表的作品为首发原创或经首发平台授权的文学作品,每日一期六个版面。每天一次在微信公号更新图文消息;

请加入作者交流群的老师主动修改群名片:实名+笔名,加入本群就视为接受《咱们村》平台的规章制度、遵守《村民公约》。

本群是作者创作交流和编辑部与作者沟通的平台,不得发布不文明、不雅观的负能量文字、语言和视频;

要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在群内议论政治敏感话题,不攻击、污蔑政党,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人人有责;

除在本刊发表的作品在群内交流,请勿转发其他广告、视频和其它公众平台文字链接及名片;如有个人推广等事宜,请您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为妥,给大家创造一个清新的交流氛围。

违者自动退群或由群管请出去。村民若邀请其他人员入群,事先与群主沟通并将群规告知后,方可邀请进入。

其他合作

如有作家交流活动等事宜另行通知。

为丰富平台内容,欢迎各大媒体合作,互设白名单。欢迎企业栏目冠名,提供文学创作评比奖励基金。

欢迎全国农户和企业加盟《咱们村农户联盟》推广或开发产品,“咱们村”商标使用授权请与总编联系。

主办单位

本微信平台由北京咱们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桦甸市咱们村土特产品经销有限公司主办。咱们村图形的著作权和咱们村文字+图形的系列商标,受国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和仿冒,违者必究。

@

关于我们

《咱们村》记得住乡愁文学平台

《白山湖》长篇小说公众号

《咱们村农户联盟》服务号

《咱们村》原创媒体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关路5号院9号楼(中国政法大学北门)

总编电话:13718889818(非约勿扰)

业务 Q Q:13718889818(需验证)

公司邮箱:13718889818@163.com

主编 果丰

如有寻求商务合作、商标授权、招商引资、及其它未尽事宜等请扫描二维码与主编联系。

鸣谢:合作媒体

全球华人诗歌

陌上美国

纯度诗歌

盖得传媒

花开心灵驿站

粟沫流年

桦甸发布

七彩娘娘

占豪

左岸大山

曼陀罗文化

鞑喇香微文

花花上酸菜

老欧故事汇

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来

江海虚舟

桃花岛

名人文化

东山书苑

鞑喇香微文

小诗界诗刊

书影旅行摄影

文旅乡村

达摩的半亩园

夜半叔声

DJ戴杰

双吉中学赢在品质

琴心剑胆军警情

吉林乌拉永昌源

水之沫草之非

静波文化传媒

养生还得纯酿酒

“咱们村”酒 欢迎合作

咱们村里的公众号

猫姐

自媒体时代,微信平台开公众号已成公众时尚。新近腾讯新闻在北京发布消息称,中国微信公号已逾几十万。在这些公号大军中,有一个特殊的公号颇为有趣,其为一群大部分互不相识的人,因怀念日渐荒芜的故乡,合力创作了名为“咱们村”的公众号。

“咱们村”公号迄今为止逾作者八十余人,有家庭主妇,教师、画家、作家、博士、海外游子、医生、摄影师、村妇、工人以及养老院八十二岁的老人……所有作者均自称村民。“咱们村”当家人即创始人胡国锋先生被称为果丰村长。世风浮躁的当下,大部分原创者将平台作为商业获利的一种模式辛苦运营。那么,“咱们村”呢?一位“村长”带领一群“村民”究竟演绎了怎样的故事?

网上虚拟故乡 “咱们村”来了一位村长

果丰实名胡国锋,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员工。1961年出生于吉林省桦甸县的一个小山村——白山镇。当时因家境突变,果丰连初中都没读完,办理退学时还是在路边捡了一个废旧的烟盒写上了申请。虽然自嘲半辈子证件只有身份证和结婚证,但果丰一直没放弃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学习的激情,这使他曾经二度参与为建设大连出谋划策,并受到市长的鼓励。

果丰所居住的小山村——白山镇,原为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基地,当时基地建设白山大坝的同时为后方家属开办了学校、医院、工厂等配套设施。后因大坝建设结束,大部分员工和家属逐渐撤离了居住地,曾经隶属于水电一局基地的十几处曾经繁盛的家园荒芜了,其中包括几万水电人居住的白山镇、批州、长哨、蒿子湖、红石、头道沟等地。这些曾经繁盛的地方逐渐衰败倒塌,许多人离开了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堪称灵魂无根。越是年长,思乡情更切。如今定居在北京的果丰在生活安稳之余心中更是感念故乡给予他人生最重要的开始——文化的启蒙。尽管仅仅上完小学,但他无比珍视那严厉如父母的老师,可爱纯真的小伙伴们。

2014年,各类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喜欢做美食并一直坚持写美食博客的果丰也产生了申请公众平台的想法。但是,自己的公众平台到底该取什么名字呢?果丰苦思冥想,未得其果。有一次,故乡来了位朋友,酒桌上,朋友把斟满的一杯酒一口干了。“还是村里人爽快!”在其他朋友纷纷的赞叹中,果丰压在心里许久的思乡之情被点燃,“咱们村”三个字瞬间从心里跳出来。可爱美丽的故乡不应该被遗忘啊!就在那一天,果丰确定了把“咱们村”做公众号名字,并在第二天申请了版权保护。与此同时,又开通了以白山镇的白山湖为命名的QQ群。

请为我的家拍一张照片吧

开始,“咱们村”公众号粉丝不过百人。自命村长的果丰把儿子也喊上来帮忙,儿子为了支持老爸,发动了全班同学关注传播老爸的公众号。为了让离开家乡的游子们找到故乡,回归精神家园,果丰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故乡白山镇的图片,每天勤勤恳恳地记录着关于家乡往事的点点滴滴。

2015年冬天,果丰回到白山镇,从一进村口的地方,他便开始拍照。以直播形式把照片发到白山湖QQ群里。所有离开家乡的外地朋友看到他拍的家乡照片,群情激动,很多人含泪请求他把原来住过的家拍下来。那一天,风很大,他单手拍照,另一只手捂着冻僵的耳朵,从早晨拍到傍晚,一直拍完了白山镇的整个全貌。当把所拍的照片发到“咱们村”公号后,暴涨几万的流量把他惊住了。

故乡已经破败不堪,拍下来的家园照片大部分荒草凄凄,只剩下残破的围墙、瓦片以及一棵孤零零的老树。果丰没有想到,一组并没有艺术美的照片竟然给那么多人带来了慰藉。游子们热爱故乡的深情打动了他,使他更加坚定了把“咱们村”公号的风格定位到为故乡服务的宗旨。

村民们自发成立了编辑部

因一个人力量的薄弱,果丰开始呼吁大家一起写故乡往事。第一位叫小米的作者,写了《感恩故乡的小山村》一文,文章简单质朴,却让许多人读了感同身受,纷纷留言。果丰说尽管并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字,但小米开创了“咱们村”微信公号走入集体创作的先河。

作者远行是一位远离故乡工作在新疆的水电人。他的一篇投稿《剪不断的乡愁》在“咱们村”公号发表后,反响很大,许多人喊着要见他。与此同时,远行的文章,也勾起许多读者想要将思念故乡的心情诉诸笔端的渴望。渐渐地,“咱们村”公号作者从村长一个人到有了老支书北风,村编辑小猫、龙鹏、曲常花、秋雨、宋学民等人。一位叫于洋的交警,成了村公号的超级粉丝,他不光写文章,还把他QQ群里所有的同学同事统统搬到了公号上来。老东北故事篓子韩国庆是一位森林作家,曾经亲手参建白山湖旅游区的打造工程,著名的望江阁便是他设计的。当看到“咱们村”的公号后,第一时间和果丰取得联系,从此,“咱们村”里第一位专业作家落户。谢立仁是一位从家乡走出的资深作家。因感动咱们村公号所有作者确如兄弟姐妹般的淳朴,热情。他的新书《写给同学的信》刚刚出版,便慷慨赠书给每一位村民。

村支书北风回忆:看到了“咱们村”微信平台,都是写的故乡的事,尤其是看到了曾经一起上课起立的同学们,还有大果子、小水羊、老支书、春华秋实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后,立即激发了他投稿的兴趣。他连续为“咱们村”写了很多回忆性文字,其中一首诗歌《那段属于我们的松花江》、《还记得通往白山镇的列车么》、《你还记得东北的热炕头吗?》引发大量的转载。

女工程师燕子是果丰的小学班长。当她知道老同学的平台后,第一时间成了供稿骨干。毛俊平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因感念身为水电人,却鲜见关于水电人酸甜苦辣的文字描述,曾一鼓作气书写了十几万字的长篇《水电人的情怀》。当得知这一消息,果丰村长发动全村人寻找这位作者,终于把毛老师请进“咱们村”。而水电一局最初的水电报刊创始人82岁的王老师,也是被毛老师的报告文学吸引,成为村里年龄最大、最受人尊敬的老作者。

村长果丰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只要是写家乡的文字保准发。这让中文系毕业的小猫老师觉得咱们村村民真能”胡闹”,有些文章写的太不成“体统”,可是加入了作者群以后,小猫老师刮目相看,她说一群业余作者,闹哄哄的把咱们村公号打理成最有人情味的专业平台,简直是奇迹。

咱们村公号在村民们的热情参与之下,渐渐像盛开的百花圆,曾经在白山镇以及其他水电基地生活过的群体,知道咱们村公号的故事以后,纷纷寻根。曲常花是一位曾经教过太多水电子弟的老教师,自从她加入咱们村后,成了神探兼职记者,她整天留意关于故乡的新闻事件,发现谁能写文章便第一时间报告村长。

为离世的老教师做网页悼念,为新婚的新人祝福,渐渐地,“咱们村”现在已经成了他乡游子们喜闻乐见的平台公号,特别是水电一局的人不看新闻联播也得看“咱们村”。有许多多年不见的老人儿在“咱们村”寻找到失散的友情。常有读者留言,你就是某某呀,我是四单元的,真不知你的文采这么好……你是隔壁大伟不?你是某某老师吗?诸如此类的寻亲情况,常有发生。

咱们村村民联手做公益

随着“咱们村”公号的发展壮大,村里不断地加入新的村民。迄今为止,已有八十多位村民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如今,村里齐聚各类人才,有镇子里人人皆知的医生、有专业摄影团队,还有工程师、博士等。2016年6月26日,吉林首次开办国际马拉松赛,听说“咱们村”四位女将参加,摄影师甲一和郭连奎蹲守冲刺处一个多小时,硬是靠仅仅看过朋友圈里的照片印象为四位女村民留下珍贵的瞬间。

如今,“咱们村”微信平台日渐成熟,村民们先后制定了《“咱们村”村规民约》、《入村游戏规则》《长久发展计划和构想》《外地作家来咱村》等村规。

作者小草青青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经常上网的人,哪个人没有个三五个群体?但让我感到最荣幸的就是加入了“咱们村作者群”。我没读过多少书,没上过大学;但在我心中,这里就是一所高等学府,是我的荣誉殿堂。我喜欢这里,因为它纯,纯的都是来自咱地道的家乡风情;我喜欢这里,因为它净,净的就是再简单的人在这里都会感觉出家的味道。咱们村就是我的家!咱们村把我领上了金光大道!

读者小天鹅说:我从小随父母来白山,看见过放排人在老恶河旁的龙王庙祷求平安,也亲历过坝基开挖和尾水会战;看见过水电建設者在炕席棚子里生活的艰辛,听到过第一声开山炮响,也亲历过钱正英部长开工的动员令和水电建設者激动的欢呼声;忘不了第一台机组发电时那动人的场面,也忘不了国家领导人对水电建設者的关怀。……总之,感谢咱们村,让我回到了我的故乡!

“咱们村”作者群也把视角关注在弱势群体上。2016年年初,一位叫桂玲的村民发现了辽宁省有一位叫郭惠芬的大姐,自发组织了一个民间团队为辽宁省的朝阳羊山区贫困山村孩子捐款。果丰了解情况后,从不为自己文章设置打赏的他破天荒地给自己的文章设了赞赏功能,并把赞赏钱悉数转交给郭大姐。他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很多作者的支持。作者们累计捐献了自己的赞赏钱一千多,且都用笔名,最令人感动的是住在养老院水电报创始人王老,已经82岁了,却发来一个红包让村长转交郭大姐。

采访果丰时,北京正下着大雨。雨天对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是充满乡愁的日子,但果丰的声音传递着快乐和阳光。他说:自从创建了“咱们村”公众号,我再也不孤单了,每天都被兄弟姐妹们的亲情包围,犹如在故乡的怀抱。每天看看“咱们村”读者发来家乡的风景,每天听家乡兄弟姐妹的鼓励,已经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会觉得,原来我还有故乡,故乡没有忘记我。

为了把“咱们村”的公众号打理好,果丰几乎每天都是凌晨入睡。在睡前,他把第二天要发布的作品传到“咱们村”读者群,谁有空谁就当编辑预览,以防因过于劳累出现错误。作者小草青青、花满溪、孙惠芬老师等人都时常在屏幕的那一端陪果丰村长校正稿件至深夜。老支书北风,更是兢兢业业打理“咱们村”要发布的文章。以前不会电脑网页制作的他,现在几乎成了公号美编了。

“咱们村”八十余位作者共同的心愿是让衰败的故乡重新繁盛,把故乡一草一木,美丽的原生态山水,丰富的大山资源通过村民们的笔,走出白山镇,走出吉林省,走出国门。他们深情地表示,到那时,我们一起回故乡。

我跟村长有个约会

文 | 丽欣

人生有无数个机缘巧合,人生有无数次际遇,人生有无数次相逢,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我与村长果丰的相识相遇却是我人生的偶然与必然。

2015年末,我无意中浏览朋友圈,读到了党玉生老师的文章,被他文中水电人的情怀深深感染,也让我重拾那段在水电生活、读书的快乐时光,记忆的闸门怎么也关不住,虽然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高,却怎么也按耐不住倾诉的欲望,就想把当年自己经历的人和事写出来,一篇《山的女儿》很稚嫩的散文笨笨磕磕的出炉了,按照党玉生文中的地址很不好意思的给果丰老师投稿了,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咱们村,第一次知道果丰老师,其实当时投稿就是想让果丰老师修改一下,也跟老师好好学习学习,根本没想到会发表。隐藏在网络之后的果丰老师,在我想象中应该是戴着眼镜,目光犀利,对文字苛求完美的人,所以我一再跟果丰老师说,我是写着玩呢,千万别见笑!没想到果丰老师很谦和,对我这样的菜鸟般的新人鼓励多于批评。他看了我的文章说,你写的很真实感人,会有很多人喜欢读,二话不说就给配上了精美的图片,记得当时文中提到了一只我养的小羊,果丰老师居然真的找到了小羊的图片,让我看了惊喜不已。接着就发表在咱们村了,那是我的处女作。心中溢满对老师的深深感激!我才理解咱们村就是我们这些对家乡满怀深情的人情感出口的平台,让我们在咱们村说想说的话,看想看的文,表达想表达的情感!

第一篇文章发表后,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仿佛找到了情感抒发的港湾。果丰老师啊,您可能编辑了无数文章,但是于我,您有知遇之恩!于是我接着写,2016年在咱们村发表了《二姐》。文中表达了我对二姐的脉脉深情和愧疚。因为二姐是白山水电的女司机,咱们村的大多数读者都是分散在祖国各地的水电人,他们跟二姐失联很久了,没想到能在我的文中了解二姐的信息,很多人托果丰老师给二姐带来问候,更有很多人直接找到我打听二姐的近况。咱们村又成了连接水电人情感的纽带。二姐当年一起工作的姐妹,通过此文也跟二姐联系上了,大家虽然远隔千里,虽然二姐目前病情已经忘记了以前的一切,可水电的同事都忘不了当年一起建设电站的情怀,忘不了在白山洒下的汗水和流过的泪花!此刻我深深爱上了咱们村,因为我知道咱们村居然是远离家乡游子的家啊!村里的人都是家人,村长就是咱们的家长啊!

村长把我拉进了咱们村的作者群,我隐匿其中,很少说话,但是每天都看到村里的家人快乐的畅谈似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天,我在群里打开了一个链接,没想到是果丰老师的诗歌朗诵,第一次听到果丰老师圆润优美的声音就被震撼了!从没想到这样专业优美的声音会是果丰老师发出来的,字正腔圆而且感情充沛!-----我要回故乡,我不带行囊,故乡什么都有,父亲的坟墓,母亲的等待还有兄弟的哪壶酒香!曾经多次听过专业人士朗诵,但是让我如此感动的却是果丰老师,刹那间我的眼睛湿润了,那声声的呼唤啊,正是远方游子的心声!此刻果丰老师在我心里,变得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他是一个情感浓烈的东北汉子!

2018年春节刚过元旦,听闻果丰老师来到桦甸,我满怀敬仰的心情约老师见面,想当面表达我的谢意!老师爽快的答应了。

傍晚,东北的冬天黑的很早,刚刚过了下午五点,天已经漆黑了,我约了同事宋立超与我一起见老师。我们来到事先约好的饭店,老师尚未来到,饭店是农家菜系类,看来老师很怀念家乡的饭菜。在等待老师到来的时候,我心情忐忑,一直猜想老师是啥样人呢?会不会觉得我们很陌生呢?初次见面会不会没有话题而感到尴尬呢?在我心怀种种猜想之际,老师来了。

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果丰老师,他没戴眼镜,微胖的身材,和善的面容,还有我熟悉的圆润的声音。老师看到我们,几乎没有任何陌生感,我们见到老师也觉得好像久别的老友重逢,互相亲切的问候,如同家人的到来,温暖而自然。与村长同行的还有咱们村的优秀作者王鹏。王鹏朋友我也是第一次见面!席间,果丰老师很善谈,而且善解人意,一点架子也没有,酒量豪爽!冬天,围坐小酌,推杯换盏好不惬意。

交谈中,果丰老师如同邻家大哥,款款深情的诉说对家乡的热爱,对咱们村的计划,他为咱们村付出太多,可以说是殚精竭力!酒至微酣,我邀请果丰老师朗诵,我要回故乡!再次亲耳聆听了老师用心朗诵的诗歌,再次感动了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享受的殊荣啊。果丰老师兴致很高,席间还高歌一曲,把晚宴的气氛推到了高潮。王鹏素来在群里就喜欢唱歌,是个很活跃的青年人,兴致很高,一会唱歌,一会朗诵好不快哉!感染得不善酒量的丽超、丽莹开怀畅饮,丽超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丽莹朗诵了美文,兴奋的情绪,微红的脸庞,氤氲在温暖的冬夜,久久不曾弥散。这是家人的团聚,这是亲人的相见,这是文友的率真!

曾经参加过无数次酒局,唯有与果丰老师的约会让我记忆犹新,没有世俗的阿谀,没有酒桌上惯用的虚伪,真诚而不失文雅,浓烈而不失礼数,初次见面毫不拘泥,每个人都是真性情!

果丰老师回到北京已经三个多月了,但是那次与老师约会的每一个细节都铭记在心,感动一直萦绕心中!

果丰老师回故乡了!故乡的家人的等待,家人的热情,犹如那一棵棵白桦树,清晰的印刻在果丰老师心里。果丰老师谦和的为人,真诚的处事,良好的修养,成为我们今后生活中的榜样!期待下一次的约会!

相逢是首歌

文/赫亚静

8 月21日,清晨下过一场倾盆大雨之后,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上午九点在美女画家白云的陪同下我乘车前往位于吉林市天津街花鸟鱼的吉林省残疾人文化实训基地——爱心文苑。十点钟我们抵达爱心文苑,同吉林市残疾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华丽女士一起迎来一位从北京前来的良师益友——咱们村文学平台总编果丰老师的莅临。

十点整果丰老师如约而来,陪同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安生大哥和沫非妹妹。相见那一刻我们手相握,心相连。大家落座之后亲切交谈,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果丰老师性情温和,谈吐优雅,语言幽默。当他看到我们文化实训基地里面的残疾人亲手制作和创作的民间工艺作品时,大为赞赏并且大胆设想如何把艺术变成衍生品,让艺术与商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商养文,以文促商。从而达到双剑合璧,共同高飞。听了果丰老师的一番话让我们获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午间时分,我们共进午餐,华丽老师特意拿出多年珍藏的干红葡萄酒,虽然我们点的都是家常菜,但是大家都非常开心,因为吃什么,在哪里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吃。席间果丰老师和华丽老师分别致祝酒词,我们频频举杯祝愿:为了缘分干杯,也为了友谊干杯,更为了我们未来的合作干杯!

下午两点我们依依不舍互相握手道别,为了表达我们的心意,华丽老师和白云老师还特意向前来探望我们的贵宾朋友赠送了自己的作品。

那时那刻,在我耳畔回响一首歌: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相逢是首歌,同行你和我……奇妙的缘分,美丽的遇见,愿我们付出爱,传递爱,收获爱,在未来的旅途中携手同行,共同扶持,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投稿请扫描二维码 联系主编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编辑 亚静

本栏目内容由《咱们村》特约发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48696976@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