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滴滴出行官方发布消息称将于11月20日起在北京、哈尔滨等7个城市重启“顺风车”业务,并表示此次选择的上线区域是经过慎重评估之后的决定。
众所周知,滴滴顺风车由于去年的两起女乘客遇害事故而被卷入舆论漩涡,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无限期下线整改。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滴滴便已按耐不住想要再次上线试水。不过也不得不说,在滴滴顺风车下线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拥有同类竞争业务的其它顺风车品牌如嘀嗒、哈啰等都没能把这块蛋糕给抢到手,滴滴在看尽了同行们的拙劣表现之后,内心独白是:我等了你们一年的时间都没能追赶上我的影子,既然尔等无能,那就待我来重整山河,一统天下吧。
当然,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完全不似这般“王者归来”之荣耀与霸气,反而是极其谨慎、如履薄冰,似乎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想要尝试得到父母的原谅,并为此而写了检讨,做了保证,从多个方面阐述自己今后将如何改正错误做一个积极健康发展的好苗子。
例如,滴滴对顺风车业务作了极其细致的基于“安全”考虑的业务功能调整,之所以不能称之为“功能优化”,是因为从这些举措来看,单单从产品的角度讲真的很难说这是一次产品优化。
“展示个人头像的选项被下线、乘客只能使用系统默认生成的头像”——试问这能称为是“优化”吗?
“车主选择乘客的模式调整为司乘双向选择”——增加成功打车的难度,几乎可以看作是效率的倒退……
“车内自主录音成为强制选项”——置乘客隐私于何地?
这么些个看似没必要甚至多余、“画蛇添足”的所谓“整改”,就是滴滴休整一年来给出的答卷。然而究竟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绝非滴滴之过。作为一家顶级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滴滴当然知道如何做产品才能顺应用户体验,然而今日所做这一切却都是为了“安全”而考虑,都是为了抚平一年前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带给大众的心灵创伤。
其实在乘客遇害事件发生之前,滴滴顺风车早已上线运营相当长时间,且势头相当迅猛,并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引起了一番共享经济模式的大浪潮。然而当恶性事件发生时,一切都噶然而止,所有的舆论批评都指向滴滴顺风车。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不可否认,滴滴公司在审核顺风车车主的环节的确存在不严谨之处,包括在宣传方式也有不合时宜之法,但单就顺风车产品本身而言,却并无过错。
在顺风车这个新事物诞生之前,我们打车只能打出租车,出租车有没有发生过乘客遇害事件,有且有很多。那么出租车业务有对此做相关改善吗?印象中多年以来出租车的模式就从来没怎么变过,顶多不过是在车内明显位置提示投诉电话。究其根本,业务模式本身是成熟的,问题终归还是出在人的身上。
并不是说不提倡根据现实去改善产品,但是最难改善的确实是一颗“本恶”的人心。人心本恶,产品做再多的周全考虑,又有何用,总不能每个车上都配一名安保人员押车吧,那安保人员也存在看到美女乘客而动了歪心思的可能性呀。
再如共享单车这个东西,本来是一款很好的创新产品,然而在人们的应用过程中愣是把“素质”两个字让很多人挂在了嘴边,看一看共享单车都分布在了何处,在垃圾堆里堆成小山、在小巷子里被加了私锁、在马路边横七竖八、甚至在河流里,成为无聊之人恶意破坏的牺牲品。这些难道是共享单车产品本身的问题吗?
所以,到底是谁将本来中规中矩的滴滴顺风车逼到了如今几乎在“作茧自缚”的产品调整之路?是可怕的人性之恶。时至今日,这种恶意的人性仍然没有任何的反思,反而在不断扩张着它的破坏力——在滴滴出行的增改措施中,有一条是试运营期间,将在前述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的顺风车平台服务。换而言之,试运营期间,滴滴在晚八点后将不再为女性“派单”。
针对此,居然又有人质疑这是在“歧视女性”……滴滴顺风车,本是好产品,但是现在真的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