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高原绽放
青春,在高原绽放(主题)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资料图】
今年6月,随着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第二批和第三批援永平县医疗队归来,1987年出生的青年医生陆子阳的援滇任务圆满画上了句号。离开云南省大理市永平县的那天,她在朋友圈中动情地写下了“一年永平人,一生永平情”。不过,陆子阳还未踏上返沪的路途,同样是85后的林琳却已抵达永平县,开启坚持不懈的长跑接力。
她们是众多援滇青年医生的缩影,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让青春在高原绽放。而更多青年医生奔赴祖国边疆的故事,还在继续……
多项“零突破”
云南省永平县地处云南大理市西部,毗邻祖国边疆。那里有最纯净的蓝天白云,也有走不完的崎岖山路;那里有最摇曳多姿的风土人情,也有很多健康观念十分薄弱的老乡;那里有最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也有医疗资源匮乏、语言不通的窘境……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治医师陆子阳刚随医疗队到达永平县人民医院的时候,眼前的一切确实让她有些傻眼,医疗设备缺乏,很多在上海极其常见的手术在当地却仍然是零。
来到永平,医疗队首先要解决的是临床技术“更新突破”。面对当地妇女生育观念落后,医院救治水平薄弱的境况,陆子阳和她的队友们一步步“传、帮、带”。宫腔填塞球囊压迫止血术、球囊引产术、宫腹腔镜联合治疗不孕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等,从简单到复杂,随着一个个妇产科新技术的开展,让更多老乡可以在当地就医,解决了外出就诊困难的问题。
陆子阳清晰地记得,今年4月,永平县人民医院遇到一道难题——一个年仅15岁、体重近200斤的小患者需要剥除巨大卵巢囊肿。结合术前检查和患者自身情况综合考量,若想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促进伤口愈合,最理想的方案是进行单孔腹腔镜下巨大卵巢囊肿剥除术。
操作这样一台手术,在上海常见,但在永平、甚至在大理州还是第一次。作为主刀医生,手术前陆子阳有些忐忑。手术持续4小时,完整剥除患者囊肿,术后仅留有脐孔小切口,有利于伤口愈合。一切顺利!
类似的“首例”还有不少。随着医疗队的到来,永平县的危急重症抢救能力越来越强,医疗队援助后实现了孕产妇零死亡,多项妇产科技术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包括陆子阳在内的每一位队员都在用努力书写一个个了不起的边疆故事。
援滇医生与求诊者交流。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坚持不懈的长跑接力
在云南的日子,陆子阳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日常的专家门诊、手术外,陆子阳和其他队员一起,帮助当地医院制定出标准流程,让每位前来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且专业的诊疗救治。另外,她还需要定期对当地医院医生进行理论授课,为他们解读最新医疗指南,普及现阶段医疗的最新技术与最新知识点。遇到典型手术和复杂手术时,她还上台带教,确保本地医生能够独立操作。
除了临床治疗,妇产科医院援永平医疗队的姜峰医生支持并指导当地医生独立发表了该院首篇SCI论文,助力提升医疗科研水平。“在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从如何找文献、如何去设计科研课题开始,一步步带着他们把科研做了起来。”陆子阳说,援滇总会结束,但即便要离开,也要完成“输血”到“造血”的愿望,她希望能留下的是带不走的“技术、人才、成果”。
离开永平的那天,陆子阳在朋友圈中动情写下了“一年永平人,一生永平情”。
上海青年医生与永平的故事,还在继续……今年6月份,1986年出生的林琳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第四批援永平医疗队的队长,带领着队员们,将这段情谊继续延绵,接力永平医疗援建。
谈及援滇的原因,林琳说:“没想那么多,只要祖国需要,我就得去。”对于每一位医疗队队员来说,解决危重孕产妇死亡率高的安全问题,开展妇产科新技术,护佑边疆女性健康……这些都是刻不容缓又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同样的工作需要作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林琳说,医疗队员和当地医护人员共同接力起的“长跑”,从无到有,在祖国边境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永平县,青山绿水吸引着远道而来的上海青年医生,但变化无常的天气也在考验着他们。盘山路、甚至塌方的危险都无法阻挡义诊的步伐,林琳带着队员们的足迹遍及许多山区、村寨,把义诊送到周边的地区,让更多的人群受益。
援滇青年医生团队。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从医初心从未改变
回到上海后,援滇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那些温暖、友谊、感动、紧急的瞬间……至今让陆子阳记忆深刻。
不负韶华,青春无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边疆人民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其实内心挺骄傲和自豪的。”无论对于陆子阳或是林琳而言,援滇都将成为她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回到上海后,陆子阳回归到了忙碌的日常工作。谈及学医的初衷,陆子阳告诉记者,“当年报考医学院的想法很纯粹,学习一门自己能够喜欢的专业,掌握一门有用的技能。但是迈入医门、成为医生后,越来越坚定了‘要做一名好医生’这个想法。”
不过,当一名好医生并不容易,从跟在查房队伍最末尾的实习生,到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这个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挫折。陆子阳坦言,比治病更困难的,是治心。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求医后,有的家属和患者的精神同样崩溃、灰心乃至一蹶不振,患者甚至拒绝配合治疗。而作为医者,她能做的,就是在密切观察、不断地调整之外,花更多时间和患者、家属谈心。随着心结一点点打开,病情也一点点有了起色。一路走来,陆子阳说,感谢科室主任易晓芳老师等医学前辈毫不保留地传授知识,而现在她也同样愿意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分享给身边的青年人。
林琳的援滇故事还在进行中,参与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及危重病例抢救,规范诊治流程,积极开展科室小讲课,做好“传帮带”……奔着上海专家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有的老乡为了感谢还专程送来鸡蛋这些特产,林琳觉得,感受到云南老乡的热情、淳朴、友善,也感受到了身为医者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当初学医时许下的誓言。挥洒青春与汗水的锻炼砥砺着成长,青春就是给更多的生命带去希望。对于这群青年医生而言,从医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