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医绝对是非常闪耀的一颗明珠。随着中医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历史上的名医们又重新成为了人们口中经常提起的名字。古代的名医有很多,比如像和蔡桓公的多次对话都被后人流传下来的扁鹊,敢为关羽刮骨去毒的华佗,以及和他同时代的东吴神医于吉等。这些只是历史上留名的医生,而其他不知名的就更多了。正是在无数古代医学家的努力之下,中医才能发展的越来越理论化和系统化,实践性也越来越强。活了141岁的药王孙思邈,他最大的成就不是救人而是销毁一个药方。
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医者,其实一生都在为这个五石散奔波。五石散据传是张仲景发明的,最初是用来治疗风寒的,有奇效。到了魏晋时期,何晏开始大力倡导服用五石散,从那个时候开始,五石散成了文人最喜爱的药物。魏晋时期所谓的魏晋风度其实就是这个五石散造成的。
他在研究医药的时候,有一个使许多人受益的重大发现,让很多人免于死亡,可以说是贡献突出,可是这个药方也隐藏着很多危险。古时候疟疾是一种很危险的病,就算是放在现在也很危险,只要染上病的人十有八九只能等死,而且传染性极强,如果不及时隔离,就会迅速蔓延。针对这种病症,他发明了一个叫五石散的药方,造福了很多百姓。可是在不断的使用中,他渐渐发现,这个药竟然有让人上瘾的危险,而且长期服用会产生幻觉,这个效果无异于毒品,必须要把这个药方销毁,不然落到不轨之人手中,必有大患。
这就是真正的医者,懂得许多治病救人的方子,却不以此为职业的终点,还一直在钻研着医术,一直在完善自己的药方。可是你知道吗?这位药王还是一位道士。古代的道士主要就是炼丹药的,大家都知道,火药的产生与炼丹密切相关,这要是说起来,四大发明里还有这位药王的功劳呢,这也算是一段小趣闻了。历史上像他这样作出突出贡献的医生有很多,比如艺高人胆大的华佗,有真知灼见的扁鹊,闻名东吴的于吉等等,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