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和就业这些事无重力碎片,你得看看

时间:2019-10-21 12:48:10 作者:admin

夜间经济的就业效应

最近,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具体的措施来激发新动能。夜间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现在还没有权威一致的数据表明夜间经济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就业效应,但几个城市的数据还是能说明问题。比如,在伦敦,夜间经济直接支持伦敦1/8的工作岗位,总计约有72万个;若包括间接影响,夜间经济总共提供了126万个就业岗位,占就业总人数的近1/4,可谓带动效应巨大。另外,根据2018年《纽约夜生活经济报告》的数据,纽约市夜生活经济直接创造了近3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想象,若没有夜间经济的支撑,这些城市会增加多大的就业压力。

延展经济资源的就业效应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夜间经济之所以具有较大的就业带动效应,原因有三个方面:

夜间经济涉及的行业多为服务业,就业弹性比较大。夜间经济是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是典型的服务型经济。据统计,在一线城市甚至二线城市,夜间消费已经占到了全天消费的50%以上。各种研究已经证明,相比于工业和农业,相同的投资,服务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城市群的形成,夜间经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对就业的推动作用会更明显。

夜间经济涉及的业态形式多样,有利于灵活就业。夜间经济主要是围绕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如今消费需求不断转型升级,有满足吃、喝等方面的生理性需求;有满足交友、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性需求;还有满足学习、健身等方面的发展性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有的进入门槛较高,有的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夜间经济有利于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就业岗位,特别是能为那些有灵活就业需求的人群提供就业机会。

夜间经济作为白天经济活动的延伸,有利于延展一些经济资源的就业效应。夜间经济不仅指为满足夜间消费需求而新增加的服务供给,还指为更好满足夜间消费需求而使存量经济资源延长服务供给时间,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资源的“时域”配置。比如,在夜间经济不繁荣时,商场的开业时间可能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这就意味着商场的各种硬件投资每天只发挥10个小时的作用。在夜间经济繁荣的时候,若商场开业时间延长到晚上11点,也就是每天增加5个小时的服务供给,理论上会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这就是经济资源就业效应的延展。

夜间经济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

完善相关制度设计

当前,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广泛运用,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更需要“点亮”夜间经济,更好地发挥其就业带动效应。

夜间经济的发展要更好地体现就业优先政策。在夜间经济发展进程中,政策推动是非常必要的。但各种政策的出台,都要将就业置于优先的位置,要事先评估这些政策的实施是否能有效促进就业,以及多大程度上促进就业。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也创造需求。如果以干净整洁方便管理为由,抑制那些进入门槛比较低的消费服务的供给,相应人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供需两旺,夜间经济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土壤,靠夜间经济带动就业和缓解经济压力的愿望就很难实现。

夜间经济的发展要更好地考虑所在城市的人口、产业和交通等情况。夜间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人的需求的方方面面。不同城市的人口构成是不一样的,其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也不一样。比如在一线城市,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多,服务消费人群和服务供给人群很可能居住在空间半径比较大的范围内,这对晚间交通的要求就比较高。在这方面,伦敦的经验值得参考。据报道,伦敦推出夜间地铁服务,以减少夜间经济行为人的交通顾虑,从而延长了夜间经济的运营时间。

夜间经济的发展要更好地保障夜间经济行为人的权益。切实保障夜间经济行为人的权益,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使供给者放心供给,保证供需双方各得其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政府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这是非常深刻和有远见的,但在发展夜间经济的时代,“守夜人”角色的含义可能需要拓展。有的地方实行了夜间市长、夜间区长制度,以协调解决夜间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保障当事人的权益。现在很多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主要是为白天经济活动设计的,随着夜间经济的兴起,相关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作者丨赖德胜

编辑丨邓小栗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448696976@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