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从小接受儒家思想,并胸怀建功立业的大志。他刻苦学习,希望经世致用,重道崇经,虽然一生宦海浮沉,但一直矢志不渝。
晚年的王安石淡泊明志,着意于佛禅的研究,并创作了很多富于禅意的诗篇。比如,“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还有“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等等。下面介绍王安石归隐后的一首禅诗,信笔点染,禅意尽显。
定林
宋代: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定林寺是金陵名刹,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位于江宁方山。远在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时代,来自天竺的达摩祖师曾来过建康,还到定林寺举行了佛事活动,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古迹,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常到定林寺等处游憩,留下了不少诗作,这首诗就叙写了作者在定林寺游憩的情形。
王安石退隐后,生活简朴,每日除了读书创作,还喜欢外出散步。他经常独自一人在钟山脚下行走,幽静的山林里人迹罕至,青苔遍布、野花幽香,山谷中白雾茫茫、松涛阵阵,诗人也感到心情极其舒畅。他的足迹遍布高山和峡谷,兴之所至,也即兴赋诗。
一个夏日的傍晚,诗人在书房整理好资料,略感疲倦,心里也有些烦躁不安,于是打算出去走走。前一阵子他听说定林寺来了一位高僧,大家都很佩服他的佛学造诣,王安石对佛禅也很有研究,于是便想去拜访一下。寺院离他的居所不远,他之前也曾多次去过,但每次似乎都有不同的感受。
诗人轻车熟路,一路都很轻松。虽然山路崎岖,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也习惯了走走山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半山腰,诗人觉得口干舌燥,便打算休息一会,喝点水,再继续前进。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山林里泉水清澈,诗人就用双手掬一捧泉水,用泉水漱口,以使病齿感觉清凉;然后坐在空阔的地方休息,此处清幽的环境,让诗人烦躁的心情也平息了很多。
王安石坐在岩石上,山风吹过,一阵清凉,诗人干脆把鞋子也脱了,在大石块上睡上一觉。“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颔联表达出诗人非常享受这里的一切,不仅心境舒展,而且有些忘我。
虽然正值暑热,但山里寒气湿重,不多一会儿,诗人就被冻醒,这时天已擦黑,诗人揉揉惺忪的睡眼,看见一轮明月早已高挂枝头,不禁轻声吟诵,“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诗人回想刚才睡梦中,有月色相照、与白云同眠,此时感到也非常惬意。
诗人枕石漱流,俨然是一派隐者的风度,表现出作者物我两忘的游憩之乐和旷达的襟怀。这时山里的雾气浓厚、月色朦胧、周围又传来一阵虫鸣声,似乎也很好奇这位不速之客的不羁行为。
诗人却更觉清爽无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王安石虽然来不及去拜访高僧,却深有感悟,真正的快乐并非没有寄托,悲鸣的虫声也是悦耳的声音。
这首诗通篇即兴即事,信笔点染,于闲适宁静之中,寓有悲慨惆怅之意。大自然虽然不言不语,但也喜欢闲适。天空喜欢蓝色的衣装,草地偏爱碧绿的套裙,春天装点着五彩缤纷,就连枯萎的冬季也用白雪遮掩着紧张心情。
水边的白鹭悠闲地踱步,枝头的黄莺也旁若无人地酣眠,诗人听见夜虫悲鸣,却不觉得心中悲切,正因为他早已胸襟恬淡,才会乐而忘忧。全文虽不着一个禅字,但字里行间禅意自明。